问道夏都之源,赓续抗战精神|我院开展二里头夏都遗址文化实践研修活动
发布者: 时间:2025-07-16 16:13:58 浏览: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服务高校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7月3日下午,我院组织全体教师赴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展以“问道夏都之源,赓续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实践研修活动。
研修团队深入二里头遗址核心区,实地考察了宫城基址、祭祀区、作坊区等重要考古发掘现场。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细致观察了保存完好的宫殿夯土台基、道路网络遗迹以及出土文物展示点。宏大的宫城布局、严谨的建筑规制以及出土的青铜礼器(如爵、斝)、绿松石龙形器等珍贵文物遗存,清晰展现了距今约3800年前后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气象。这些考古实证,为大家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国家的形成、社会复杂化进程以及制度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直观而深刻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有力历史见证。

在博物馆第五展厅,师生驻足于徐旭生先生纪念展区。该展区以文献、手稿及历史影像系统呈现了徐旭生先生的生平与学术贡献。
徐旭生系河南唐河人,著名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科学考察团团长。1959年,71岁高龄的他向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提出“夏墟”调查计划,率队踏查豫西多地,最终发现并确认二里头遗址,为夏文化研究奠定实证基础。
“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2024年新年贺词)
本次研修活动中,所有人都深刻领会了考古发现对实证中华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大意义,并在遗址现场围绕“中华文明起源的独特性”、“早期国家治理的智慧”、“历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教育”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历史必然性的基石,也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力量源泉。唯有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思政教育方能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此次实践研修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与讲解引领,师生们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科学认识,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将以徐旭生先生“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的治学精神为镜鉴,持续推动二里头考古成果向思政教育资源转化,引导青年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扎牢信仰之根,肩负起赓续文脉、复兴民族的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此次研修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其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沉浸式历史文化学习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更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下一步,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动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思政教学资源,引导广大师生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大力量。